股市配资业务好做吗 返乡见闻:当AI的渗透率超过50%
来源:散装基精锦鲤股市配资业务好做吗
每年返乡都有一大堆计划,最后也总是被各种意外拖累,但有一项雷打不动,就是和同学、朋友们吃饭,了解家乡发生了什么变化。
镇江作为长江以南的“苏北”城市,一直到2000年某领导被gun毙后,才算真正开始发展经济。所以,一个不合适的类比,2025年的镇江,可能类似2013年的上海——房价、工资开始飙升,富豪、中产、普通人出现“折叠”。当然,镇江的房价、工资谈不上飙升,变化主要体现在生活圈层的分化上。
一、五线“婆罗门”
我很喜欢珠三角,最大原因是不太能感受到社会圈层的“折叠”——确实有人家产万亿,有人挤城中村合租房,但大家都是人字拖、大裤衩,吃猪脚饭,嗦清远鸡。只要不是闲散懒汉,没人会因为收入多寡歧视你(可能也有)。
但镇江不同,经过20年的经济发展后,家乡确实开始出现“县赵”群体——把追求奢靡生活当做生活品质提升的标志,贵就是好、少就是精;开口先问收入,月低于1万(这个标准有点搞笑……)入不了“县赵”圈子……
展开剩余72%我想了想镇江和珠三角的不同(可能不准确):
珠三角因为靠各种实业代工起家。哪怕现在的富人,以前都是打过螺丝的,了解一线生产的苦,所以对各种奢侈品祛魅了;
但镇江没有什么像样的产业。老家的所谓富人,很多都是靠炒房,或者改开初期猖獗的权钱交易起家。正因为靠“服务业”发财,所以才会对“上海式生活”存在滤镜。
我还有联系的同学、朋友,生活水平在镇江基本中等偏上,这就导致他们中的大部分,非常迷茫于坚持父辈们的所谓“传统”,还是投身于社交网络呈现给他们的所谓“现代”生活。
我给他们讲了我理解的广东故事。至于对不对,这谁说得清呢?
二、DeepSeek
DeepSeek春节横扫热搜。令我惊讶的是,我老家的同学、朋友,几乎全部下载了这个App(但最常使用的还是豆包和Kimi,可能因为DeepSeek算力老是崩)……
我有个模糊分析框架:一件事物在上海风靡,那最多影响全国20%的人;但它要是在我老家风靡,至少可以认为其国内渗透率达到了50%。
我和同学吃饭的时候,约定夏天去日本旅游。同学说他想去大阪,我说别,我在上海看人看吐了,你要我选,我想去破产的夕张。
然后同学掏出DeepSeek开始搜:夕张在哪里?
在和同学交流后,我总结了他使用AI工具的几个特征:
1、更多用于替代传统搜索引擎,但不验证AI答案准确性(不会点进参考资料,人工验证AI总结对不对);
2、以提问方式确定文稿大致框架,不直接投喂资料生成初稿(这个和工作性质有关,有保密要求);
3、对提问方法、提示词研究不深,更多是自己摸索,不太关注各种“使用手册”(这个也与工作性质有关,毕竟各种普适性提问方法,不适用于密级内容撰写)。
根据同学描述,至少他身边,大家使用AI工具的习惯和他差不多。考虑到镇江大约一半的商业模式,本质都是to G,所以,或许可以得出以下结论:
AI工具的全国渗透率已达50%,但大部分用户的使用方法比较初级(部分因为内审限制),并不能发挥AI模型的全部实力。
三、AI教育
我们这代人其实就这样了,逐渐退化的学习能力,大概率导致我们依然需要70岁去便利店码货赚养老金;但我们的后代,可以依靠AI,更新生产关系,过上更好生活。
同学说他原本想给儿子实行快乐教育,但家长都太卷了——哪家不是每天放学去教培机构做作业、补习2-3小时,然后周末学两个半天?
同学儿子三年级,以前基本门门垫底,哪怕他不想卷,他儿子自己都受不了了,所以开始课外补习语数外,和AI编程……
我问AI编程学什么。同学说,一是理解代码作用;二是像拼积木一样拼接代码块,实现各种功能。总之就是不用自己敲代码,但要理解,最重要会用。
我问自己不敲,那遇到新项目、新问题怎么办?他儿子回复,说老师教的,可以向豆包提问,让豆包帮他们写代码……
我又问,你们这么卷,是不是因为小学学校比较好。我同学说,现在镇江没有特别烂的小学,大家水平差距不大,而且家长互卷,所以也不存在我们小时候那种意义上的“差生”了。比如他儿子可能语文相对弱了点,但AI编程很厉害,所以现在也不会受同学欺负、被老师歧视。
生活在变好啊朋友们股市配资业务好做吗,就是可能对我们这代人不太友好……
发布于:北京市